10月18日、26日,我院2025级土木工程专业新生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先后走进埭美古村与南靖土楼,开展以 “探寻传统智慧,赋能智能建造” 为核心的认识实习,在红砖夯土间搭建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沟通桥梁。
埭美古村:红砖匠心中的精准传承
作为漳州市龙海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闽南红砖建筑群,埭美古村以整齐划一的布局、硬山式燕尾脊风格,成为“闽南第一村”。村内276座明清古厝保留着石头雕刻、砖雕、木雕等精湛工艺,明代建筑的“规天矩地”的哲学思想,在建筑布局与结构衔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新生们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实地观察古厝的受力结构、材料适配与装饰工艺,重点关注传统建筑的精准丈量与标准化营造逻辑。大家发现,古人对空间布局的优化、材料性能的利用,与现代智能建造的参数化设计、模块化施工理念一脉相承,为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场景应用提供了传统参照。

南靖土楼:夯土智慧与智能创新的碰撞
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南靖土楼,以生土、石头、竹片为原料,展现了“化腐朽为神奇” 的营造智慧。新生们重点参观了和贵楼与怀远楼——建在沼泽地上的和贵楼,凭借松木桩基与筏基技术稳立200余年,其地基稳固原理与现代智能监测中的结构健康诊断技术形成呼应;建筑工艺精美的怀远楼,双环形布局与祖堂核心设计,为智能空间规划与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了传统样本。

此次认识实习中,新生们结合专业知识探讨:传统生土材料的环保属性,可通过智能配比技术优化升级;土楼的抗震结构,能为现代智能减震系统提供灵感;而“阴阳井”的水质差异现象,也成为运用智能传感技术进行环境监测的研究切入点。
接续传统,智建未来
两场认识实习让新生们深刻认识到,传统土木不是过时的技艺,而是现代智能建造的重要源头。古人的匠心与智慧,为BIM技术、智能监测、绿色建材研发等现代领域提供了宝贵借鉴。作为新时代土木人,大家将以传统工艺为根基,融合智能建造技术,在未来工程实践中书写兼具文化底蕴与技术创新的土木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