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古建探秘——25级工程造价新生认识实习纪实

发布者:土木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5-11-19浏览次数:10

  2025年11月15日,我院2025级工程造价专业新生们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奔赴漳州南靖云水谣古镇,开展认识实习活动。同学们先后走访和贵楼、怀远楼与翠美楼三座特色土楼,在触摸夯土肌理、探寻建筑奥秘的同时,运用激光点云扫描等智能技术为古建建档,以工程造价专业视角架起传统营造技艺与现代数字技术的沟通桥梁,让三百年古楼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实习首站抵达沼泽之上的方形土楼和贵楼。这座历经三个世纪风雨依然屹立的建筑,迅速成为同学们的“活教材”。在老师的讲解下,大家了解到这座土楼曾因石头地基尝试失败,最终采用松木段铺设筏形基础,如同将建筑架在“水上大船”之上抵御沼泽侵蚀,其上再铺卵石形成防洪防潮基层。

  天井系统巧妙实现的通风排水功能,木质结构与夯土墙结合的韧性设计,以及选址中 “山环水抱”的风水理念,都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建筑中“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工程哲学。内通廊式圆楼怀远楼的“诗礼庭”,让同学们感受建筑与文化的深度交融。

  这座四层圆楼每层 34个开间,均匀分布的楼梯布局引发大家对空间利用率与造价成本的热议。其“倾壁造”技术打造的弧形夯土墙、2.5米高卵石墙脚、枪眼瞭望台及防火灌水道,构成完备防御体系;内院“四架三间”五凤楼形制的祖堂,将教育理念融入建筑,彰显传统建筑的文化传承价值。

  在翠美楼,其与裕昌楼异曲同工的“东倒西歪”结构特色,为同学们提供了对比研究建筑稳定性设计的鲜活案例。土楼用糯米、红糖做黏合剂夯筑墙体,这种天然材料的配比智慧,对现代绿色建筑造价管理很有启发。

  实习现场,工程造价专业老师结合土楼建筑特点,为同学们拆解古建的成本控制逻辑,指出土楼“宅祠合一”的布局、夯土墙与木梁柱的协同承重结构,既降低了耗材成本,又提升了建筑实用性,这些传统营造中的性价比思维,与当代工程造价的核心诉求高度契合。


本次认识实习还利用光点云扫描设备,对和贵楼的内部结构、怀远楼的弧形夯土墙等关键结构进行高精度扫描,快速捕捉建筑数据,经后期处理将生成三维立体模型与CAD电子档案。这些数字档案能精准还原土楼的结构细节,未来无论是修缮预算编制,还是文物保护方案设计,都能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这种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古建保护的实践,正是工程造价专业对接智能建造的生动尝试。  

  此次实习将土楼建筑技艺、文化内涵与专业核心能力深度结合,既让同学们直观理解传统建筑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与成本控制逻辑,也强化了智能建造、数字经济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认知。同学们不仅领略了客家先民 “困境创奇迹” 的精神力量,更明晰传统建筑智慧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无限可能,为未来在工程领域践行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奠定基础。